您现在的位置: 网站首页 >> 文章中心 >> 新闻动态 >> 院内新闻 >> 正文

科普宣教 | 早期肿瘤,可以筛查

2024/5/7 作者:佚名

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健康体检的普及,人们越来越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。肿瘤早期筛查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肿瘤,尽早采取措施处理肿瘤,将伤害降到最低。
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:2020年全球癌症确诊患者达1920万,癌症死亡人数达1000万。全球1/5的人在其一生中会罹患癌症。2020年新增乳腺癌确诊病例230万,已成为全球最常癌症,其次是肺癌、结直肠癌,每年约有40万儿童确诊癌症。我国每年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人高达400多万,其中大部分患者确诊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。

癌症早筛,选对项目至关重要!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筛查,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多数常见癌症都有敏感的检测手段,下面给大家梳理了9种常见癌症的早期筛查方法。

1.肺癌——低剂量螺旋CT。

高危人群:吸烟指数(每天吸烟包数×吸烟年数)≥ 30;尚未戒烟或者戒烟时间不足15年。筛查建议:高危人群50岁之后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肺部螺旋CT。

传统肺部病变筛查手段里,最常见的是X线检查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胸片检查。但是,胸部X线片对肺癌的敏感性较低,而且只有当结节大于1厘米时才能被发现,加上难以判断性质,所以需要进一步做相关检查。用CT检测肺癌,分辨率高,肿瘤达到1厘米、甚至0.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。

因此,建议50岁以上人群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,体检中把X线片换成低剂量CT。2020版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》中也建议,肺癌高危人群,要进行低剂量CT筛查。

2.胃癌——胃镜+活检。

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重要因素。高危人群:嗜吃高盐、腌制食品,吸烟、重度饮酒者;幽门螺杆菌感染者;胃癌家族史。筛查建议:高危人群40岁之后的精查胃镜检查(每3年一次,根据具体检查所见适当调整)附注:精查胃镜要求进行胃黏膜放大染色观察,或者进行胃黏膜多点活检。特殊胃癌家族史比如多名直系亲属年轻时患有胃癌,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排除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系。

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,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。男性的患病风险比女性高6~8倍。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,中国约占其中的40%,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。然而,我国早期胃癌占比较低,不足20%,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进展期胃癌。胃镜是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的检查方法,可发现消化道溃疡、炎症、肿瘤,可明确消化道出血位置,及早发现消化道癌前病变等。

一般而言,出现萎缩性胃炎、胃肿瘤、胃溃疡的人群建议做胃镜及活检,以期胃癌早防、早治。

3.结直肠癌——电子结肠镜。

发病排名逐渐攀升的肿瘤。高危人群:遗传性息肉病家族史;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病史;结直肠癌家族史。筛查建议:全民45岁之后进行肠镜检查(每10年一次,根据检查所见调整后续检查间隔)。高危人群咨询医生提前进行相应筛查。

90%的肠癌是由息肉发展而来的,从息肉发展成癌症又需要10年左右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早期及时发现息肉,对其进行切除,后续复查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。所以,呼吁大家从40岁后开始做肠镜检查。55岁是肠癌的高发年龄,建议大家重视起肠镜这个筛查手段。

4.食管癌——内镜检查。

最高度集中于河北、河南、山西,高危人群:来自食管癌高发地区;有食管癌家族史;吸烟饮酒;Barrett食管;

不良饮食习惯,包括喜吃腌制食物、饮食过烫、食用霉变食物等。筛查建议:高危人群40岁之后3年一次胃镜检查(根据食管检查所见可能调整检查间隔)。

内镜检查是通过电子镜头或内窥镜对消化器官黏膜进行直接检查。通过内镜检查食管癌时,可直观了解病灶的部位、大小、扩散情况、表面形状、病灶数量、颜色、浸润深度等。内镜检查还可以直接获取细胞组织,并对细胞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有利于病情的诊断。对于无特殊情况的以下人群,建议每三年定期检查一次: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;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地区;长期饮食习惯不好,抽烟、喝酒或喜欢吃腌制食品等;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人群。

5.肝癌——甲胎蛋白+肝脏B超。

排名继续下跌,感谢乙肝疫苗。高危人群:长期酗酒;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;肝硬化、重度脂肪肝;肝癌家族史。

筛查建议:男性高危人群40岁之后,女性高危人群50岁之后每半年一次肝脏超声,血清甲胎蛋白(AFP)检查。

查肝癌需要做“甲胎蛋白+B超”联合检查。甲胎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,可以通过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。该指标出生一年后维持低水平,只有患肝病时才会升高,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指标之一。需要注意的是,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,会有一定漏诊率,因为只有80%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,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,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。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,肝脏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的准确率达到90%以上,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。需要定期做以上两项肝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包括病毒性肝炎、脂肪肝、肝硬化患者,食用黄曲霉素超标者,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。

6.乳腺癌——乳腺B超、钼靶检查。

女性的第一癌症,高危人群:进行过胸部放疗;有男性近亲患乳腺癌;有两名以上亲属患乳腺癌;近亲或自身携带 BRCA1 / BRCA 2 基因突变。筛查建议:女性40岁之后每 1~2 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联合乳腺钼靶摄片检查。高危人群咨询医生提前开始相关筛查。

乳腺B超具有无创、无辐射、操作方便、价格便宜的特点。它可以准确分辨乳腺肿块的囊性和实性,能发现5毫米以上的结节或者肿块,可以应用于腋下淋巴结和乳腺引流区淋巴结的探查。超声是一种无辐射、无痛苦的乳腺癌筛查方法,适用于不适合进行X线检查的女性(如妊娠女性等)。超声检查在致密型乳腺女性中有更高的病变检出率,能更加全面地观察整个乳腺,降低乳腺癌的漏诊率。针对乳腺癌的X线检查,又称钼钯检查,推荐35岁以上、乳房较大的女性重视钼靶检查。这类女性的乳腺组织相对疏松,钼靶检查成像的效果较好。该检查对微小钙化的识别率达到95%以上,可以检出85%~90%的乳腺癌以及发现部分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癌。这两项检查在乳腺筛查时应该如何选择呢?每一种检查手段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。东方女性乳房较小、乳腺细密,应以彩超为主、钼靶为辅。女性可以每年都用彩色超声检查,40岁以后再加上钼靶检查。彩色超声和钼靶X线片都没发现问题的,可两三年后再用钼靶检查一次。

另外,乳腺癌并不是女性的“专利”,男性也会患乳腺癌,只是非常罕见而已。男性一旦患上乳腺癌,病情往往会比女性严重,存活率也比女性要低。男性乳腺癌在筛查手段上与女性患者类似,以超声和钼靶为主,必要时可行定位穿刺活检。

7.宫颈癌——HPV+TCT。

最有可能被人类征服的癌症。高危人群:虽然性行为开始年龄、性伴侣数量对宫颈癌发生也有影响,但总体影响不大,只要有过性行为,女性全人群可以一视同仁。筛查建议: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在25岁之后,5年一次TCT、HPV联合检查,或者每3年一次TCT检查,或者3年一次 HPV 检查。检查有异常发现可能会调整后续检查间隔。

宫颈癌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早筛、早治而消除的癌症。宫颈癌是感染乳头瘤病毒(HPV)所致,这意味着针对病因进行宫颈癌的早期防治更加有效。目前国际公认最安全的宫颈癌筛查手段是采取细胞学检测(TCT)与人乳头瘤病毒(HPV)病毒学检测联合筛查的方式。业界也是将HPV+TCT两者联合筛查作为精准筛查或者二级防控宫颈癌的最好方式。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宫颈癌筛查:性生活不洁,并且曾经感染性病者;性生活低龄者;过早分娩或者多次分娩者;有过宫颈病变或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。另外,如果女性近期出现阴道流血,阴道排液异常,也要进行宫颈癌的筛查。

8.卵巢癌——CA125+盆腔超声。

CA125也是一种肿瘤标志物,血清CA125浓度测定是应用在卵巢癌早期筛查中最为广泛的生化方法。近年来,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,癌症防治刻不容缓。大约50%的早期卵巢癌患者和80%以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125值会升高,浓度升高的程度与肿瘤负荷和分期相关。盆腔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盆腔器官及病变,超声医生根据所测卵巢的大小、形态、血流和血管分布可早期发现卵巢病变。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,超声检查对评价卵巢病变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,但是超声不能明确鉴别卵巢癌与普通卵巢疾病(卵巢良性肿物、内异症)。目前临床主要综合应用以上两种方式早期筛查卵巢癌。对于卵巢癌的筛查,目前没有像乳腺癌、宫颈癌一样统一的筛查策略。患者需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后,再决定是否筛查,以及如何筛查。

9.前列腺癌——PSA。

也是不太危险的癌,高危人群:饮食、肥胖、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前列腺癌发生略有影响,但并不明显,所以全民在前列腺癌筛查方面没有差别。筛查建议:跟甲状腺癌有一定类似之处,前列腺癌相对不危险,实际上有很多老年人是带癌生存的。对前列腺癌筛查的态度是不推荐也不反对,可以在50岁之后2年一次PSA检查。

宫颈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的肿瘤类型,同样,男性也有特有的癌症,这就是前列腺癌。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,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。该项目也是通过验血进行检查。因为PSA价钱低廉,经过系统鉴别排除假阳性之后,PSA就成为早期筛查前列腺癌最方便、最敏感、最特异的方法。

以上癌症筛查方法是我国近些年应用较广泛的筛查方法,容易鉴别癌症类型。

希望大家在体检时,能针对自身情况,选择相应的检查,早筛查、早发现、早治疗,不给生命留下遗憾,安享美好、健康人生。

咨询科室:肿瘤科

联系电话:0830-6251515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简体中文 | 繁体中文 | 管理登录